凌晨起,窗外的鞭炮声连绵不绝,这个过年放鞭炮的习俗从何时开始已经没有人说的清楚。今天是2017年2月16日,是农历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人习惯称这一天为大年初一,又是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什么是春节,中国人为什么把这个叫做“过年”,亦没有真正准确的考证。
人类最大的学问难题就是人从哪里来?将来要到哪里去? 此次去埃及花了九天,重点是看看古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差别。现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龟甲上的甲骨文,而稍早一些时间古埃及的像形文字却是留存于巨石之上。不能不承认,古埃及的石头上的图案与文字优秀于古中国的甲骨文,无论是内容还是保存效果上。尤其是那些建造于公元前几千年规模宏大的神庙、金字塔,神州大地上没有。
不过,古埃及人比华夏民族更杯具,曾经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的现在的那块土地上生活的已经很少古埃及人的后裔。而且那块土地上现在的国家落后于欧美,也落后于中国,仍然属于第三世界。
回到正题,既然是欢度春节,怎么又叫过年呢?在江南,人们认为大年三十过过去,第二天是是新年的第一天,度过这一年的最后一天,表示一年将过去,谓之为“过年”。所以百科上也是这一样说的。当然,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有大月小月,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但都称之为“大年三十”。于是有了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称之为过年。但是, 民间说的“过年”也是叫“过大年”,一般是指欢度除夕夜是因为农历的习俗上还有小年,而且小年这一天南方是指腊月24,北方是指腊月23。北京地区的民间更是潇洒,习惯上从腊月初八(过了腊八就是年)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过完。
史学家们考证的结果上了网络上的百科,所述说的仍然是半是考究半是传说,缺少实证。有实证的“春节”称谓只有105年历史,也就是说这个“春节”到今年才刚满105岁。而作为过年,农历岁首定在何时,据考古发现我国历史上并不完全相同。如夏代以正月为岁首(因此农历又叫夏历),此后的殷商、周、秦则分别将十二月、十一月、十月定为岁首。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启用太初历,仍依夏代之规。后来除4次累计不到30年有过短期改动外,至今一直都沿用正月为岁首。辛亥革命后,1912年起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定作“春节”,为农历岁首。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
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像我这样的草根对“过年”的理解多半是长辈的口口相传,行动上多半是入乡随俗,更重要的是物质条件。
我的母亲是个文盲,但经她口里传给我兄弟姐妹的朴素的俗话真是不少。什么“小人望过年,大人望赚钱”、“有钱冒钱,来家过年”等等。还有一句是:“有钱天天都是年,无钱年年都是节”。我很久没懂这句俗话的奥妙所在。懂得后真的认识到其中包涵丰富的哲理。
“有钱天天都是年,无钱年年都是节”是我幼时家里生活的真实写照。实现了经济自由的人们不愁吃穿,每天都可以吃的比工薪阶层过年吃的好,穿的光鲜。而我们家靠父亲的工薪为主要收入,日常生活就紧巴巴的,而过年要吃好一点,给我们添新衣,还有人情往来,这句话里的“节”不是节日快乐的节,是一个“结",父母亲压力山大啊! 昨天,姐姐和弟弟妹妹来看我,聊起仙逝多年的父母,感叹不已。
如今,缺衣少食的家庭不多了,但人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让民众免予非法行政行为伤害的恐惧应该摆上议题。前几天,媒体报道的一些地方任意扩大“赌博”概念,把100元定为抓赌的标准的问题让人担忧。因为我实在不愿意看到草民们家里打个小牌被警察抓了,出门遛个弯,房子被强拆了那些反法治现象的频繁发生。虽然多数地方的警察不会那么做,但这些年违法行政行为给公众带来的阴影短时消除不了。公权力的滥用对社会的伤害远比民间违法行为的危害要大。
所以,我坚定的支持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的“要以这次宪法修改为契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权力锁进法律的笼子,让民众天天都是年!
0
推荐